摘要: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蚌埠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质量有了显著改善,上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住房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改革开放40年来,蚌埠市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质量有了显著改善,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1998 单位分房阶段
据统计,1978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7平方米,将近一半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或无房。大量居民生活在筒子楼、大杂院、棚户区里。
(资料图:蚌埠蒋岗巷)
那时候,解决住房问的主要手段是“等国家建,靠组织分,向单位要”。进入80年代,单位宿舍逐渐兴起。
(资料图:蚌埠公交公司宿舍)
1987年蚌埠市被列为全国住房制度改革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至10月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蚌埠市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全市开始将公房租金由原每平方米0.073元提高到1.18元。配合房改,翌年3月17日,市住房储蓄银行成立。
1994年,住房制度改革初步启动,商品房的概念走进了百姓生活。据蚌埠电视台报道,90年代末,阳光小区、迎宾山庄等一批新型住宅小区的建设,颠覆了蚌埠人对于住房的认知。
1998-2008房地产开发逐步走上规范化
1998年7月3日,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天,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从这一刻起,原先的福利分房制度彻底被废止。
1998年,蚌埠市房地产开发还在摸索中进行,采取统建代办、拆迁还建、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宏业村、群力街小区、朝阳新村、同乐园、延安小区、大板楼等项目,就是通过上述几种形式开发建设的。
2000年开始,蚌埠房地产开发逐步走上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轨道,地产开发以企业独立开发为主,典型的项目包括沁雅花园、东方明珠、珍珠小区、阳光花园等。沁雅花园从设计到景观规划都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品房小区。
(蚌埠沁雅花园)
2010年开始重点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
2010年以来,蚌埠市委市政府把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共改造集中连片棚户区(城中村)169个、92972户;逾6.2万户居民将实现“安居梦”。“十三五”期间,蚌埠市计划改造棚户区(城中村)83个,累计超过5.3万户居民将从中受益。
(戴湖桃李还原前后对比)
2008-2018年房地产迅速发展的十年
继沁雅花园之后,蚌埠新建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2008年以来,品牌房企扎堆进驻蚌埠,Art Deco、新中式等建筑风格各具特色,高层、洋房、别墅等物业形态丰富,精装房也开始出现。
(2018年交付蚌埠荣盛华府1期实景)
(2018年蚌埠新交付小区单元门实景)
人们对购房需求不仅仅是有住的地方,对小区绿化率、园林设计、楼间距、开发商品牌、学区等都有了要求。
(2018年蚌埠新交付小区车库实景)
从通过单位福利分房,到购买商品房改善居住环境,改革开放40年,人们的“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蜗居”点点已成广厦万千。
了解更多楼市信息,请拨400-887-1216